威翔助力震黃海,利劍乘勢入云霄。2019年6月5日12時06分,南京威翔科技有限公司的微信工作群炸開了鍋了。
伴隨著黃海海域的一聲巨響,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成功,它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參與保障發射的南京威翔工作人員在一線發來了現場歡呼的圖片,每個員工的臉上都洋溢著勝利的喜悅。
“點火裝置就是我們這次保障海上發射的產品之一??!”南京威翔科技董事長桑明華激動地跟筆者說。面對被祝福語刷屏的威翔微信工作群,樸實的桑明華一口氣發了150個大紅包。在這舉世矚目的海上發射中,南京威翔科技有限公司是通信保障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干力量。參與首次海上發射的通信保障,已成為公司發展史上一座令人仰慕的豐碑。
從接受任務到圓滿完成,南京威翔整整度過了430個日日夜夜。這當中有過失敗、有過苦惱、有過迷茫,但更多的是成功的收獲。
領命
事情還得從一年前的4月2日說起。當公司接到承擔海上發射通信保障任務后,感到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既可以充分展示南京威翔的技術實力,也可以在高層次平臺上歷練研發隊伍。于是,搭班子、建隊伍,撐起中軍帳。迅速成立了以董事長桑明華為組長的技術攻關小組,抽調了公司的精兵強將,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喊響了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迎戰誓言。
攻關
以往的火箭發射都在陸地,火箭的測發控制指令對通信可靠性要求非常高,高出正常通信可靠性的幾個數量級,是通過高可靠性有線通信保障,而這次發射是在海上,首次使用無線通信保障。無線通信保障最難的是可靠性,難點是對環境的依賴。海上發射通信保障面臨的是惡劣的環境,海上風云變化莫測,風大浪高,保障船與發射平臺之間的測發控制指令通信保障必須做到及時準確、保密暢通。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是一個個前所未有的難題。他們由易到難,逐個擊破。期間,他們數次往返于北京與南京之間,和某院溝通推進方案,前后多次修改和優化技術方案。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戰技術性能的穩定是產品質量的保證。為此,工作人員持續近一個月對產品進行功能及性能檢測,詳細觀察記錄在不同環境下,產品技術指標的變化。為了精益求精,現有的實驗室已不能滿足測試的需要,他們先后奔赴某有資質的公司進行產品性能測試,全部達到合格。
調整、測試,再調整、再測試,反反復復。這是一項神圣的通信保障任務,使命使他們只許成功,不準失敗。他們的足跡踏遍了北京、南京和煙臺的試驗場地,他們的汗水灑在了工作室、設備旁。南京漢中門大街港灣中心的大樓見證了他們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滾滾揚子江水掩映了他們連續奮戰的身影。
凱旋
5月底,根據保障任務的需要,各項指標和參數還在微調中。隨著最后一次海上綜合演練的日益臨近,工作人員的心已經提到嗓子眼了。
為了跟蹤發射中的綜合數據,公司派一支小分隊到達江蘇沿海,設立了臨時觀測站,他們頭頂烈日,在簡易帳篷中密切關注著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行蹤。
直到6月5日中午成功發射,工作人員懸在心中的石頭,總算落了地。430個日日夜夜的煎熬,430天緊繃的弦,為的就是這一刻。
讓我們回望一下可喜的戰果吧。
海上發射無線通信單元為海上發射提供了可靠的無線通信鏈路,確保指令、數據、音頻、圖像的穩定傳輸。
相控陣天線遙測了運載火箭的信號接收、解調、存儲等數據,為日后自動校準和自動跟蹤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圖像監控設備對火箭彈體及發射平臺實施了全天候、全方位、20倍光學變焦的監控服務。
龍騰海上,贊我威翔!
海上發射現場,保障單位的廣告牌
相控陣天線對運載火箭遙測中
相控陣天線保障團隊
與航天某院同仁慶祝海上發射成功
圖像監控設備對發射平臺夜間實時監控場景